
当首相安华在布城宣布“16岁以下学生手机禁令”建议的那一刻,这项看似单纯的校园安全措施,迅速点燃了社会讨论。短短几天内,从内阁会议到家长群组、从教育界到心理专家,几乎所有人都在谈论这项禁令。要理解它的真实意义,就必须回到事件的源头——那场比公众想象更复杂的政策形成过程。


内阁会议决策:“16岁以下学生手机禁令”成焦点议题
据教育部内部人士透露,这项禁令最初并非计划中的政策议程,而是因一系列校园暴力与学生纪律问题,引发首相要求教育部“提出立即可行的安全措施”。
10月中旬,内阁花了超过两小时讨论教育议题。会议中,数位部长提到智能手机在学生中引发的社交焦虑、网络霸凌与沉迷问题。最终,三项校园安全措施被提出:强化监控系统、16岁以下学生手机禁令,以及课程内容改革。
消息公布后,安华在记者会上强调:“这项政策仍在研究阶段,但我们不能再忽视问题。”


教育部挑战:政策改革与校园现实的艰难平衡
政策甫宣布,教育部长法丽娜与其团队即面临执行层面上的巨大挑战。内部草案显示,教育部正在评估分阶段实施方案,包括“校内禁用、校外限用”的混合模式,以兼顾纪律与沟通安全。
法丽娜指出,任何禁令都需考虑城乡差距与家长负担——在资源不足的乡区,学生依靠手机作为学习与交通安全工具。
教育官员承认,教育部在政策执行上需协调警方、家长协会与通讯部,而这三者之间的立场并不一致。


通讯部立场:“16岁以下学生手机禁令”与实名制拉锯
与此同时,通讯部长法米在布城召开记者会,提出另一项互补政策:提升社交媒体使用年龄门槛至16岁,并透过MyKad或MyDigital ID进行实名认证。
副部长张念群补充,这项机制旨在防止儿童遭网络诈骗与接触不当内容。她也坦言,“禁令不是特效药”,若没有家长与平台合作,政策难以真正落地。
然而,部分科技业者对实名制表示保留,担忧个人资料外泄与隐私风险,主张政府应建立更透明的资料安全标准。此一争议,也让禁令的执行层面再添变数。


—图片转载至网络
社会反应热议:教育焦虑与公众信任的双重考验
在政策公布后短短一周,社交媒体上的相关讨论突破百万浏览。支持者认为,禁令有助学生重拾纪律;反对者则批评政府“治标不治本”。
青运指出,若学校管理与心理辅导机制不健全,再严的禁令也无济于事。心理学家林勇勇则提醒,家长的焦虑源于信任缺口,“禁令不能取代教育,它只是提醒社会必须重新学习如何教。”
无论是家长群组的焦虑、教育界的分歧,或专家的冷静分析,都反映出一个共同事实:这场政策风暴,触动了社会最深层的教育神经。
16岁以下学生手机禁令,不仅是政府回应校园安全的应急措施,更是一场社会系统的自我反省。从权衡安全与自由,到重新定义教育与科技的界线,这项政策的讨论或许比执行更有价值。真正的课题,不是要不要禁,而是马来西亚社会是否已准备好面对数位世代的教育现实。
